Traditional Myanmar
来到缅甸,您将享受一场民俗文化的盛宴!

东塔曼湖
东塔曼湖的渔民仍然遵循传统的捕鱼方法,趟过腰深的湖水而不是乘船捕捞。东塔曼湖的日落令人着迷,您会被湖水的美丽所震撼。

出家仪式
出家仪式主要在3月至5月或7月至8月之前举行。出家有三个要求:剃度、穿僧袍和皈依佛教。信仰佛教的缅甸人认为,要让他们的儿子出一次家,才能保佑他们不受苦。

勃生伞
产于伊洛瓦底江畔的勃生伞由于图案精美,吸引了不少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采风。勃生伞以竹为骨,以丝绸或棉为面,伞面绘有精美的花卉图案。勃生伞的设计展现了缅甸的女性之美,是国外游客争相购买的送礼佳品。

槟榔
行走在缅甸街头,随处可见销售槟榔的摊贩。缅甸槟榔是生食的,用槟榔叶包裹着熟石灰一起食用。每个小贩根据自己的特色,还会在槟榔叶中添加烟草、辣椒、果酱等其他食物。

特纳卡
在缅甸,您经常会看到女性的脸颊涂上了一片黄粉,这就是“特纳卡”,一种由缅甸黄香楝树的树皮研磨成的护肤品,只有35年以上的成年树木才能生产出良好的特纳卡。“特纳卡”是纯天然的,无任何添加成分,有清凉、消炎、化淤、滋润皮肤等功效,且制作方便,因而深受缅甸老百姓的欢迎。

茶馆
缅甸的每个街角都有茶馆。传统的缅甸奶茶是用红茶和炼乳混合调制而成的,醇香浓郁。

陶器
陶器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工艺。几千年来,缅甸人一直使用陶器储存和烹饪食物。缅甸主要的陶器工坊都沿河而建。

雪茄
雪茄是缅甸的另一种奇特的民间习俗。缅甸雪茄用树叶或玉米叶包裹木屑和烟草制成。当地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将雪茄卷成不同的大小,制作专属于自己的雪茄烟。
知名艺术品和工艺品

班奇(绘画
班奇是指使用不同颜色来描绘活体生物和无生命物体的绘画艺术。艺术家绘制人类、动物、物体、风景和漫画人物形象。这项艺术起源于蒲甘,并对佛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果您对绘画感兴趣,您可以去蒲甘寻找古老的传统绘画和公元11世纪的杰作,蒲甘的壁画是班奇的最佳代表。贡榜王朝时期的绘画生动、美丽、色彩丰富,曼德勒玛哈穆尼佛塔的壁画是典型代表。

班蒲(雕刻)
班蒲是指用木头雕刻人物和花卉图案的艺术。缅甸的工匠擅长雕刻材料,包括骨头、玉石、石头,特别是木材。他们可以将任何材料雕刻成人物、动物和花卉图案,尤其擅长使用木材制作佛像或小雕像。如果您想探寻缅甸亚达纳逢时代的班蒲艺术,您可以参观阿瓦的巴噶亚寺和曼德勒的瑞因宾寺。蒲甘时期的木雕代表作品是娘乌最古老的佛塔瑞西贡的大门。

班韵(漆器)
班韵是指用竹子、木头和厚黑漆制作漆器的工艺。在缅甸被称为韵的漆器是指使用天然有机成分制成的柜子、杯子等日用品。漆器之所以贵重,在于每件作品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且对工艺的要求很高。首先使用竹子或木头制作框架,再用树脂、粘土和灰的混合物将框架固定,之后进行抛光,最后手工上漆。传统的缅甸漆器是黑色的。蒲甘是这项工艺的发源地。漆器制品包括僧钵、碗、水杯、槟榔盒、雪茄盒等。漆器是缅甸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班贝(铁器)
班贝是指使用铁加工制作各种铁制品,包括车轴、锤子、斧头、刀具、剑、锄头、剪刀等。缅甸的铁器制作始于蒲甘和亚达纳蓬中期。茵莱有很多班贝工坊,您可以挑选一件喜欢的纪念品。

班柏(木工)
班柏是指制作木制器具的工艺,包括伞轴、桌腿、床腿、护栏、转向柱、容器、盒子、碗、桌子和椅子等。这项传统工艺始于8世纪的蒲甘时期和亚达纳蓬时期,班柏艺术受到孟文化的影响。

班延(泥瓦工)
班延是指使用砖块、石头和混凝土等制作工艺品的艺术,班延工匠擅长建造房屋、佛塔、桥梁等。缅甸班延艺术的代表作品包括蒲甘的佛塔和其他的宗教建筑。蒲甘时期是班延艺术的鼎盛时期,展现出宏伟的力量感和精细的美感,注重细节和装饰。缅甸班延艺术发源自孟族文化的苏瓦那补密地区,始于1世纪的骠国时期。

班抖(泥刻)
班抖是指用灰泥压花的装饰设计工艺。工匠用灰泥雕刻狮子、龙、花卉和人物。缅甸传统的灰泥雕刻出现在蒲甘时期之前,在蒲甘、阿摩罗补罗和亚达纳蓬时期达到鼎盛。根据历史记载,班抖作品在蒲甘时期盛行一时,并有细致的装饰。蒲甘时期之后,贡榜王朝和阿摩罗补罗中期的班抖作品逐渐形成现在的风格,卷曲的叶子和花蕾看起来非常漂亮。您可以在阿瓦镇、玛奴的砖制寺院看到这种艺术。

班达墨(石雕)
班达墨指的是石雕艺术。班达墨工匠擅长雕刻佛像和铭文,其他作品包括大象、鹿、石杵、石桌等。石雕艺术是缅甸人民的骄傲。在仰光、曼德勒等地都有石雕工作室,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是曼德勒的玛哈穆尼佛塔。在蒲甘的阿南达寺也能看到描绘佛陀生活的石雕作品。曼德勒山脚下的皎达基佛塔有一尊佛像,也是班达墨艺术的优秀代表作。

班藤(金银器)
班藤是指制作金器或银器的艺术。缅甸的银匠以制作银碗、奖杯、盾牌和腰带而闻名。金匠则擅长制作各种珠宝。在过去的1200年里,银器一直是缅甸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根据阿奴律陀王统治期间的编年史记载,当佛陀的遗物和三卷佛经从孟首都苏瓦那补密运往蒲甘的时候,与他们一同前来的还有孟朝的工匠和金银器等工艺品。

班德(铜器)
班德是指生产铜器的工艺。作品包括三角形黄铜锣、僧钵、托盘、铜锅、杯子、碗、盘子、钹、铃铛和铜锣等。缅甸传统的铜匠工艺在蒲甘时期之前就已出现,在蒲甘和阿瓦时期不断改善。缅甸的每一座佛塔都有一副铜铃,时刻提醒人们积极行善,铜铃是三角形的,在敲击时旋转,声调清脆悦耳。此外,还有雕刻着大象的锣,当锣敲响时便是提醒人们该用晚餐了。铜铃是十分畅销的旅游纪念品,小巧精致,造型精美。
来到缅甸,您将享受一场民俗文化的盛宴!

丝绸和棉织工艺
丝绸和棉织工艺是阿摩罗补罗和蒲甘人的主要职业之一。棉花主要种植在缅甸中部。首先,人们使用机器从棉花中抽取棉线,接着使用织机制作美丽而复杂的图案。缅甸人习惯在重要场合穿着丝绸服装。
茵莱湖的莲花编织艺术
茵莱湖的亮点之一是莲花编织艺术,这是当地人的主要职业。茵莱的女性创新性地使用从莲花中获得的纤维来编织纺织品。袍昆村和皎坎村的莲花编织最为著名。
妇女们分工协作,首先将莲花茎切成小块,用刀手工提取纤维,然后将这些纤维打湿并卷成线,这个过程需要不断重复,才能最终获得又细又长的线。这项工作需要十足的耐心。莲花编织产品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纺织产品之一,是您送礼的理想选择。

乐器和传统舞蹈

欧斯(鼓)
欧斯是一种鼓,将一根长的空心杆的一头用米和灰的混合物粘上一层鼓膜,另一头制作成喇叭形。欧斯是欢快的鼓舞的主要乐器,适合群舞。虽然是单头鼓,但一齐奏响时将产生宏大的声音。

都霸
都霸是一种双头斜挎鼓,是农村最受欢迎的乐器。都霸在两边都可以击打。鼓的左侧称为雌侧,右侧称为雄侧。雌侧用于配合,雄侧用于主导。都霸容易演奏,玩家用双手敲击鼓,左手击打雌侧,右手击打雄侧。演奏需要使用到手指、手掌和手肘。农民在收获、下雨、修路、盛大节日或仪式活动时经常演奏都霸。

贝玛
贝玛是缅甸管弦乐队的重要部分。传统的贝玛放置在三脚架的水平横梁上,现代贝玛则放置在一块长的竹条上,横梁上绘制了蛇头、鹿角、马蹄、鸟翅和鱼尾。贝玛通常与大钹一起演奏,在乐团中演奏贝玛的音乐家同时也负责六个小型的直立鼓和中型的萨坤。

斯达
历史记载,斯达是宫廷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在皇家场合、盛大聚会、重要仪式、典礼以及天降祥瑞时演奏。

贝歪
贝歪通常位于缅甸乐团的中心,由21个鼓组成,高度为13至41厘米,悬挂在圆形木架或支架中间,播放器位于正中。缅甸音乐最大的特点是大量使用打击乐器,如:鼓、锣和木琴等。通过填充米和灰的混合物来调整鼓点,填充越多,鼓声越低。鼓手称为塞萨亚,是整个乐团的指挥者。

皆斯
皆斯又被称为“缅甸钟”,是一个扁平的三角形实心黄铜锣。可以用于合奏,也可以用于宗教仪式,有的僧侣化缘时也会使用。木槌用于敲击三角形左侧或右侧的音簧,使其以高速旋转,从而振动产生声音。根据击中的位置和角落,音高会发生变化,音调清脆而悠长。

桑(竖琴)
竖琴在缅甸被称为“桑”。有直的和弯的两种类型。桑是一种拱形竖琴,与具有垂直谐振器的西方竖琴相比,桑的谐振器更加水平。竖琴是坐在地板上演奏的,琴放在膝盖上,拱形朝向左边,从外面用右手手指拨弦。左手用于抑制琴弦以提高清晰度并产生断奏音符。竖琴包括琴体和琴弦两部分,长而弯曲的颈部是用树根雕刻的。谐振器的顶部蒙着一张紧紧拉伸的鹿皮,漆成红色,带有四个小圆形音孔。颈部末端雕刻成树叶的的形状。竖琴琴身和支架上饰有云母和玻璃,镀金并漆成红色和黑色,桑的琴弦由丝绸或尼龙制成。

聂
聂是一种具有显著弯曲形状的多簧管,有七个近乎等距的演奏孔。聂有大的和小的两种常见尺寸,分别用于不同场合,大的节奏慢,小的节日时使用。有时,竹笛和聂会一起在节会上演奏。

长笛
长笛是缅甸传统的管乐器之一,自古以来就在缅甸使用,最早可追溯到13世纪。长笛用金属、木头、棕榈和芦苇制成,音调高亢具有穿透力。长笛用于演奏旋律,在表思、耶京、那依、达别和雅杜音乐中常用。

贝达拉(木琴)
贝达拉可以用来演奏所有音域范围。贝达拉是古老的乐器,传统的贝达拉下面有一个音箱,有七个刻度键。贝达拉用两根用布包裹的琴棍弹奏。贝达拉由24个竹键组成,位于共鸣箱上方,左侧是最低音,右侧是最高音,音域超过三个八度。
都霸
都霸是一种双头斜挎鼓,是农村最受欢迎的乐器。都霸在两边都可以击打。鼓的左侧称为雌侧,右侧称为雄侧。雌侧用于配合,雄侧用于主导。都霸容易演奏,玩家用双手敲击鼓,左手击打雌侧,右手击打雄侧。演奏需要使用到手指、手掌和手肘。农民在收获、下雨、修路、盛大节日或仪式活动时经常演奏都霸。
缅甸传统舞蹈
舞蹈是缅甸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动作和姿态是缅甸舞蹈创作的灵感来源。从迁都到打仗,重要的皇家仪式典礼上都要表演舞蹈。现在,舞蹈仍然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婚礼、节日还是宗教仪式上,舞蹈都是重头戏。

传统舞蹈
缅甸的传统舞蹈柔顺、优雅、精致,更独特的是每个舞蹈动作都从花朵中汲取灵感,舞者被认为是一朵花,花苞是头,叶子是手,茎是身体。随着音乐响起,叶片开始舒展,鲜花开始绽放。
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
缅甸的民间舞蹈是农业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创作灵感产生于变化的季节和肥沃的土地,大多数民间舞蹈都反映了农民的日常生活。一种流行的民间舞蹈是乌瑞优,描绘了一个滑稽的故事,一位穿着传统缅甸服装的男性舞者,蓄着整齐的胡须,手持勃生遮阳伞,脖子上系着围巾,头戴头巾,他扮演喜剧角色,以女性化的姿态夸张地表演,渴望寻求一位美丽的梦中情人。这个滑稽的舞蹈是备受大众喜爱的节目。


藤球
藤球用手工编织的藤条制成,是缅甸传统体育活动。这是一项非竞争性的娱乐活动,深受当地人欢迎。其规则的特殊性在于不设置比赛双方,而是一群人(通常是六个人)围成一圈,轮流有一人站到中间,外圈的玩家和站在中间的玩家相互传球,禁止使用手来接球,重点在于保持球不掉下,谁把球踢得越高越厉害。人们通常在踢藤球时播放欢快的歌曲,观众也一齐呐喊助威。一年一度的藤球节在曼德勒玛哈穆尼佛塔的体育场举行。
纹身
纹身妇女是缅甸钦邦的独特民族风情。没有人知道这个习俗是如何起源的,但有一种理论认为纹身作为一种标志,保护妇女不被其他部落俘虏或绑架。另一个说法认为,纹身是为了故意毁坏女人的容貌,以免于被国王带走。当她们大约12岁时,便会开始纹身。纹身的过程最多可能需要3天。纹身针通常由竹串或荆棘制成。墨水是牛胆汁、烟灰、植物和猪油的混合物。钦族女人因其纹面而闻名。现在钦邦的南部仍然有不少妇女纹面,尤其是敏达和甘百力。

缅甸木偶

牵线木偶
缅甸另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是木偶。缅甸的木偶文化可以追溯到11至15世纪,当时木偶戏就已成为缅甸皇宫贵族的消遣戏曲。缅甸定期演出传统的木偶戏,表演内容以神话故事为主,也融合了一些现代元素。木偶制作精美,是独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牵线木偶舞
标准的剧团由28个木偶组成,包括动物、国王、王后、臣子、王子和小丑。故事取自550个《佛本生故事》或《罗摩衍那》。木偶操作者还负责演唱歌曲、叙事和伴奏。缅甸各地仍然保留着演出木偶舞的剧院,作为一种罕见的艺术形式,是您不容错过的体验。
